您的位置:首页   > 资料中心 > 经验思考  经验思考
箬横:浅析文化礼堂建设中“家训”的传承

发布时间:2017-12-29 16:00:28    来源:箬横镇妇联    作者:箬横镇妇联    阅读次数:


 

【摘要】作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“家训” 是以仁义礼智、修齐治平、中庸之道等为主要内涵的美德与思想构成的。当前,文化礼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融合台温和合文化中,“家训”如何更好地融入文化礼堂?本文试从通过“家训”的剖析,结合文化礼堂实际情况,浅议在当前文化礼堂建设中的“家训”的传承。

 

“家训”自秦汉以来,经宋元明清发展后,逐步形成了以仁义礼智、修齐治平、中庸之道为内涵的中华灿烂文化的产物。其精粹一直沿用至今。文化礼堂建设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箴言、融合台温和合文化的重要载体,其意义可想而知。如何将文化理念引导好村民思想,我们是否应重视起这管理学上的重要人文遗产“家训”?是否能够取其精华,建立基层村居新“家训”?

一、“家训”的基本概况

“家训”,主要是对子孙后嗣立身处世、持家治业的教诲。据湖南省地质中学柏艳《家训形成原因之初探》一文中载,“家训在我国的存在已有三千年的历史。”

秦汉之际,“家训”主要以只言警句留存。到隋文帝时,汉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、体系宏大的家训颜之推的《颜氏家训》出世。尔后,经唐宋元明清后,渐成家史上的主流产品,如《朱子家训》、《曾国藩家训》等。及至今日,百家姓中仍存有大量的训谱。

据《中国传统“家训”的思想内涵和当代启示》载,“家训”核心内容有立身处世之学,突出“心性”与“心理”的价值观,引出做人应遵循的道德规范,即立身要向圣人看齐。持家治家之方。以“家训”为教育蓝图,重孝悌、讲勤俭,既要保持亲人间和睦共处,又要保障家族兴旺发达。譬如浙江浦江的郑氏一族,其辉煌时同宗万千人数代同羹共居,且管理分明、教养驰名,甚至被明太祖朱元璋朱批“江南第一家”称号。为政治国之道。“家训”其目的都是以小家管理的好,人才培育的多,终于国家所用。如唐太宗李世民的《帝范》、《曾国藩家训》等,多强调为帝王应求贤纳谏、审官去谗,为官应广施仁德、勤政爱民;要处理好个人与国家的关系,与百姓的关系。

二、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同点与不同点

“家训”以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为宗旨,融合了儒释道思想核心和正统文化,形成一道精神管理框架,却在封建思潮的束缚下,长期结成了过庸过腐的诟病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箴言在科学实践运用中产生的,内容多有与“家训”不谋而合、取精去粕。

在传统“家训”中,强调人伦富强,注重和谐、诚信、友善。譬如“江南第一家”家训《郑氏家范》等,突出了长幼有序,言行举止当效仿君臣之礼,人与人相处不可有歹意之心。但缺少了第二个倡导自由、平等,导致文明大打折扣、和谐仅建立在敢怒不敢言之上,法治也渐趋人情化。据《中国封建社会法治体系研究》一文载,“受皇权、家权影响,很多训诫凌驾于法律法规之上……”故有在施行中受封建影响出现践踏人格、“家法第一、人法第二”的现象。最直接证据就是著名的“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”、“缠足”、“父为子纲、夫为妻纲”等。它的苛刻,导致男女不平等、人人少友善。把个人的思想行为束缚,爱国愚忠者,敬业懵义者,友善痴仁者,和谐说孝者甚多。

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的精华。“家训”精华占重要部分。它强调人人平等、自由法治,去除权高位重者的唯我独尊,突出人人都有话语权、人人享有公正,彰显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。

三、当代文化礼堂建设应如何正确看待“家训”?

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,省文化厅大力倡导文化礼堂建设。其内涵是实现忠于党国、人民、法律,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,打造和谐村居,提升村民精神文化生活,旨在提高村居整体凝聚力。而传统“家训”更多的是从本家族利益出发,以教化、惩戒达到家族平稳、和谐发展,是一种长期受封建影响的产物。其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强调中庸治学。那么,当代文化礼堂建设应如何正确看待“家训”?

第一,应看到“家训”教化从头开始。作为“家训”,其本身是以人伦道德建设为首要内容的社会管理蓝本。它强调德治,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基本依据。如北宋名臣司马光的《居家杂议》,“子能言,教之自名及唱喏、万福、安置。稍有知,则教之以恭敬尊长”,突出道德教育从娃开始。如《钱氏家训》定制的“执法如山、守身如玉”的为官之道。以小家到家族,以一本宗训,血脉式精神管理,这在个人教化上具有重要意义。

第二,应看到“家训”以惩为戒的目的。为了管理好、促使家庭、家族、家国富强和谐。“家训”以“训”为戒,从严执行,确保被管理者或自我管理时有所行为约束。如《寿州龙氏家规》惩恶12条等,以小惩大诫,达到合家和睦的目的。只可惜的是,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下,这种惩戒变得略显突兀。譬如稍有不慎,就有可能被逐出家族。到明清之后,诸多家训将浸猪笼、游街等私刑滥录。

第三,应看到“家训”处世中庸之道。中国是和合之国。“家训”强调“执其两端,用其中于民”,是透露在做人做事时不可极端,“欲不可纵,志不可满”。作为家庭,有一家之长;作为家族,有一族之长。在长期的传承中,汇合儒释道传统思想精髓,形成了朱程理学等独具特色的训诫之道,以一种平衡点、和谐点,确保家庭、家族的平稳、和谐发展。《曾国藩家书》中载,“刚柔互用,不用偏废,太柔则糜,太刚则折”。

四、“家训”在文化礼堂建设中的作用及运用

自“五四”新文化运动以来,“家训”被视作封建残留毒瘤不说,特别是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大量的被销毁。改革开放后,“家训”重新被人们所重视。

首先,“家训”有着社会管理中不能忽视的家庭效应。村居是一个大家庭。不同年龄、学历、职业的人因同一个区域内生活、交流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农村建设的引领下,村民交际逐步形成了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和谐氛围。而作为“家训”,它是以姓氏宗族为一体的文化系统。它影响着本族本家庭的每一个成员,具有不能忽视的家庭效应。在文化礼堂中,我们应看到“家训”在每个村民心中的地位,以融合其精华,广泛运用,这对村民的人格养成和个人成长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。譬如当前文化礼堂建设中,开辟本村先贤窗栏,就能看到“家训”的影子,也是一种家庭效应的雏形展现。

第二,党纪执行不能离开“家训家规”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工作,党纪执行是很重要的一块内容。今天,一系列党纪党风丛书太多太多,许多仅停留在纸张上,无法落实到实处。即便通过集中学习,党员干部和普通党员群众也有不从心接受。但如果以“家训”模式进行实施,以一村之文化,铸就新型“家训”,摒旧封建思想,取新锐意纲要,形成一种党建新机制,有监督者与被监督者,有执行者与被执行者,发扬小惩大诫思想,凸显人为中庸之道,面对面的开展思政工作,强化个人、集体的综合素质引导,从规养训。

第三,降低组织管理成本离不开“家训”。当前,党员、村民思想政治道德建设组织、管理成本居高不下,组织框架结构复杂,除了负责的村书记、村长外,有些分设好几个(副)村长,开展管理、监督。这既使村居内部思想政治工作处于僵化,又导致有些村村两委之间、村干部与村民间相互猜忌、冷色调居上。这里,我们不妨借鉴“家训”的管理与执行办法。众所周知,“家训”管理者与执行者以年长、德高望重者为主要成员的。在组织管理框架构建中,我们可以以民主的方式公选一批能力强、业务过硬,大众满意的人员充任“老娘舅”,以村民间有血缘关系的、朋友关系的着手,建立村规民约,从人伦角度建立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任感,形成新时代村居文化氛围。(江文辉)



上一条:
下一条: